【成都日报锦观新闻】实现20%增产 成都大学用科技创新“算好”农田里的“生态账”

作者:时间:25-03-31 16:49浏览:字体:

原文链接:https://jgprod.cdrb.com.cn/jg_app_h5_client/article/detail?id=14735625

内容如下:

双流空港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仓库里,整齐摆放着数十袋成品大米,“生态大米”的字样印刷在外包装上。

从仓库出发,5分钟的路程便到达了黄水镇万亩粮经复合产业园区的农田。春日里,随风飘逸的油菜花掀起了一片金黄。

“看来今年又要丰收了!”环视农田一周后,黄水镇勇洪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长洪不禁感叹。


记者了解到,早在2023年,成都大学作为成都市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团首席团长单位,已牵头在双流区、龙泉驿区开展农业科技专项服务,与当地农业合作社共同搭建平台,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更发展机遇。刘长洪所感叹的“丰收”,便源于此。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而科技创新却又是驱动农业进步的根本动力。因此,高校承担着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角色。

2023年,成都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刘达玉教授、王新惠教授团队成功研发出“水稻绿色种植技术——浮萍水稻共生的镉污染稻田植物修复技术”。该技术能够深度修复镉污染的稻田,使稻米中的镉含量达到安全标准,从而提升大米的安全性。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浮萍与水稻的混作,将重金属从稻田中吸附到浮萍上,进而降低土地和水稻的镉含量,产出优质的大米。

田间地头,成都大学团队通过120余天的田间管理和技术服务指导,最终,示范试验田种植产出的稻米经过专业检测,其重金属镉含量仅0.015-0.023 mg/kg,远低于国家大米镉含量标准(0.20 mg/kg)。

王新惠告诉记者,相对于以往农田重金属治理常用方式,该项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长期有效”。“过去农民往往通过药物对土地重金属含量进行降低,但该种方法时效短,费时费力。而通过浮萍吸附的方法,土地的重金属含量长期都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王新惠表示。

“因为土地需要轮作的原因,每个季度都需要对农田进行处理,才能保证重金属含量不超标。”刘长洪表示,如今新技术的运用则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农田能长期保持健康状态,达到安全、生态和经济效益兼顾的效果。

既要“除害”,也要“增利”。随着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秸秆的产量也随之快速增加,如何解决秸秆还田“分解难”、释放甲烷的问题?王新惠团队创新研究出“秸秆原位还田快腐固碳减排技术”,通过采用无人机技术接种秸秆快腐菌剂和甲烷氧化菌原位催腐秸秆,从而提升土壤质量提升,减少甲烷排放


随着该技术的深入应用,数据也验证了其成熟性。2024年秋季,样板田在100天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了10-16%,水稻平均每穗总粒数从167粒增加至218粒,平均每穗实粒数从153粒增加至199粒,实现了15-20%的增产,农户每亩增收约150-200元。

面向未来,成都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着眼于农业安全维护与农业绿色发展,积极投身于“大健康农产品”的培育与提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注重与生态价值间的平衡。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魏捷仪 责任编辑 刘春春 编辑 文竹 图片 成都大学 审核 张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