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足做活“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文章,就是要做到“从头到尾”融合发展,实现效益和价值最大化。在“双碳”目标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双重驱动下,开发“三头三尾”(源头减量—过程转化—末端高值;产业链前延—中控—后拓)的农业资源化利用新模式迫在眉睫。202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成都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洁能干燥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等四家单位,校院所企深度合作联合实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研发任务专项项目--”新疆鲜食玉米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发及集成应用“,该项目旨在通过科技攻关,攻克鲜食玉米加工节能减排、副产物高值利用等难题,建成清洁节能绿色加工中试生产线,助力新疆鲜食玉米产业提质增效。

3月25日,项目技术交流会在成都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9教202会议室召开,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所长任红松、吐鲁番农业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吴海波、成都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王新惠及课题组人员就项目实施进展及取得技术突破进行深入研讨和成果发布。

我院王新惠教授团队基于将”环境包袱“变成”真金白银”的环保理念,着力研发鲜食玉米加工中的下脚料和残次玉米的高值利用技术,开发蛋白饲料替代品。通过两年的技术攻关,王新惠教授团队基于高通量定向诱变选育技术,成功选育出高产蛋白酵母菌株,其蛋白质含量达到45-50%,突破菌株产蛋白能力低的局限;创新研发出玉米浆“三效”生物降粘技术,解决玉米浆传质差的难题;创新研发出基于氮阻遏效应靶向代谢调控技术,解除氮阻遏效应对发酵进程和菌体生长抑制作用,实现高蛋白质转化,发酵生产的饲料蛋白含量达到25-28%,远高于蛋白饲料标准(20%);基于发酵蛋白饲料工艺融入绿色化、系统化、清洁化等先进设计理念,设计出一条发酵原料1吨/批次中试生产线。四川洁能干燥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将负责中试生产线设备制造和安装调试。生产线建成后,每吨下脚料可产0.4吨蛋白饲料和0.6吨的农用酵素,预计每吨鲜食玉米下脚料利润可达1000-1500元。

任所长高度评价,“这项技术不仅盘活了低质粮食资源,更串联起农业、环保和畜牧业的循环经济链条。”王新惠教授表示,接下来团队将协助四川洁能干燥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完成技术的转化落地,建成中试生产线生产出蛋白饲料产品,带动农户增收5-10%,实现从”书架“到”货架“的目标,为新疆鲜食玉米产业提质增效提供科技支撑。